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用户投稿 10 0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一、量子计算:中国"悟空"惊艳全球,50万任务刷新世界纪录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 自2024年上线以来,已为143个国家完成50万+量子计算任务 ,访问量突破2900万次,成为全球服务规模最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这台搭载72个量子比特的"超级大脑",在极低温环境下实现99.97%单比特门保真度 ,国产化率超80%,彻底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医疗领域应用 尤为亮眼:与蚌埠医科大学合作开发的乳腺癌钼靶检测系统,通过量子-经典混合神经网络,将早期乳腺癌误诊率降低30% ,筛查效率提升6倍。在药物研发领域,"悟空"完成的KRAS抗癌抑制剂筛选,将传统需要12个月的分子模拟压缩至3周 ,研发成本直降1.2亿美元/年。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二、AI眼镜"百镜大战":阿里/雷鸟新品实测,36克轻巧颠覆生活

2025年夏季,AI眼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阿里本周发布的首款自研AI眼镜,整合高德地图、支付宝生态,支持实时AR导航 和"刷眼镜"支付,重量仅36克,续航长达8小时。雷鸟V3则以4K拍摄+通义大模型 为卖点,1.3秒响应速度实现"所见即所得"——对着菜单说"推荐低卡菜品",镜片即刻显示营养成分分析。

小米、歌尔等品牌紧随其后,推出支持隔空手势操控的Wood2眼镜(58克)、具备血压监测功能的Comma 2指环。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AI眼镜销量预计突破100万台 ,价格下探至1799元,"人人一副智能眼镜"时代加速到来。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三、太空竞赛2.0:天问二号携地月影像归来,SpaceX剑指火星

中国天问二号探测器 已在轨飞行33天,传回高清地月合影(距地球1200万公里拍摄),计划2027年将小行星2016 HO3样本带回地球。这颗携带圆形柔性太阳翼的"深空猎手",将完成人类首次"小行星采样+主带彗星探测"双重任务。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与此同时,SpaceX宣布星舰第10次试飞 将于8月启动,目标验证火星着陆技术。马斯克野心勃勃:2026年无人星舰奔赴火星,2030年前建立"自给自足的火星文明"。中美太空竞赛白热化,网友戏称"一个忙着取样回家,一个急着移民外星"。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四、AI医疗革命:量子算法让MRI检查快10倍,基层医院也能做"量子诊断"

量子机器学习正重构医疗体系:本源量子与复旦大学合作的MRI图像重建算法 ,在8大国际数据集上精度全面超越传统技术,扫描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3分钟。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套系统已接入安徽10家县级医院,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量子级"诊断。

在上海仁济医院,量子优化算法让ICU病床调度效率提升200% ,患者等待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专家预测,到2030年,量子-AI辅助诊断将覆盖90%三甲医院 ,让癌症早筛像测血压一样简单。

结语 :从实验室到生活场景,2025年科技突破正以"中国速度"改变世界。量子计算、AI硬件、深空探测的多点开花,不仅让"科幻照进现实",更让普通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度。你最期待哪项技术走进日常生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纵览星河五千年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李亮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明代绘《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唐代绘《敦煌星图乙本》(局部)

两百年的科技 2025四大科技突破:从量子计算机到太空探索,中国力量领跑全球

《和汉洋三贤人图》反映了日本天文学先后受到中国和西方的影响。

天文学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论语·尧曰》也记载着帝尧告诫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可见,我国古代已高度重视天文知识。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以下简称《星汉灿烂》)一书,“纵览华夏天文五千年”,系统介绍我国天文学数千年的观测历史和实践,还原其发展历程,是一部兼具科普性与文化性的佳作。

史海钩沉见精微

该书显著特点之一,是既着眼宏大历史,又注重精微细节。

中国人常以百年、千年计量时间。理解讲求“亘古亘今”的中国,必须认识其历史的连续性。《星汉灿烂》引考古证据论述:中国古人天文观测活动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新石器时代彩陶,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图案,距今4000至6000年。山西陶寺观象台遗址证实,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官方天文台,属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最早观象台之列。更早至4300多年前,我国已拥有“测日出方位”和“测正午日影”两套天文测量系统,观测史源远流长。

中国天文观测与实践成果,亦载于历代史书。据该书作者梳理,从《史记》到《明史》,24部正史中17部有天文学专论,成为后世研究的主要资料。对此成就,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中国人的天象记录表明,他们是在阿拉伯人以前全世界最持久、最精确的天象观测者。甚至在今天,那些要寻找过去天象信息的人也不得不求助中国的记录,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几乎只有中国的天象记录可供利用。或者如果中国的记录不是唯一的,那也是最多、最好的。”这份跨越千年的“星空日记”,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科学遗产。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让枯燥的天文学史更加“接地气”,作者按时间顺序精心编排内容,通过12章60多个历史瞬间,串联其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这种“时间为经、专题为纬”的结构,既清晰呈现历史脉络,又深入浅出阐释专业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庄子》对混沌的想象,从夸父逐日与日影测量的关联(作者推测,观测太阳轨迹、追逐度量日影变化,可能构成该神话的科学依据),到尧舜禹禅让体现的“天之历数在尔躬”传统……众多故事缀合成中华文明行进的足迹,让冰冷的仪器、艰涩的术语背后,跃动着先民探索宇宙的鲜活灵魂。

薪火相传向未来

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作者运用此方法,一方面归纳中国天文学史基本规律作为内在理路,一方面彰显其发展史上的高光与创新时刻,使该书严谨的基调中闪烁着智慧火花。

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天文学亦然。天文机构的官办性质,确保了该领域数千年连续发展。作者指出,自《太初历》后,中国历史上出现100多种历法,源于历代君王对“天之历数在尔躬”的执着,以及官方专设机构负责观测天象、编制历法。这一运作方式,确保了天文历法工作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有效性。正如中国科技史专家江晓原所言:“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中国古代的天学机构无日无夜地在工作着。大量的观测资料积累和反复的实践,使得中国古代的天学体系成为一种世界上其他文明没有的、独具特点的、高度发达的天学体系。”

书中另一观察印证了官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运作:北宋苏颂主持建造水运仪象台,耗资5万贯,占朝廷岁入千分之一。以今日财政收入换算,堪称巨款,足见官方重视程度。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计时于一体,其精妙复杂代表了当时世界机械制造和天文仪器的最高峰。

在阅读该书时不难发现,历代杰出天文学家为天学发展作出不懈努力,他们的智慧与勇气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引擎。比如,张子信通过数十年隐居海岛潜心观测,发现“日行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即所谓的太阳运动不均匀性,这是继发现岁差现象之后的又一重要天文发现,为后世历法精度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又如刘焯大胆质疑历代先儒坚信的“日影千里差一寸”说法:“考之算法,必为不可。寸差千里,亦无典说。明为意断,事不可依”,体现了可贵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提出的天文大地测量计划虽未实施,但唐代一行经测量证实,其怀疑正确,“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确实是错误的。这场关于大地尺度的科学论争,展现了古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此外,一行的《大衍历》,创造性地将历法分为“历议”和“历术”两部分,为后世的历法编修创立新范式。作者认为郭守敬主持编修的《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巅峰,既继承前代优点,又大量创新改革,精髓在于“创法者凡五事”(天文计算改革)及“考正者凡七事”(天文数据重测)。

读该书后更深刻感受到,科学正是在一次次的质疑与证伪中延展,历史也是在一次次的创新与创造中前行。华夏苍穹下,正是这种守制度之正、创科技之新的精神,铸就了不朽的华章。

寰宇交融共星河

考察中国传统天文学成果,需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这涉及如何看待自身传统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很好体现了坚定文化自信与坚持开放包容的统一,描绘了一幅文明互鉴、星河共辉的壮阔图景。

作者提出,在“书同文”背景下,中国发展出与西方不同的“东方天文学体系”,在东亚等地形成强文化认同。天文学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领域。例如,唐朝《宣明历》在日本一直使用了823年,深刻影响了日本古代的时间观念和天文实践;朝鲜李朝的官方历法《七政算内篇》也是在元朝《授时历》和明朝《大统历》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成为中朝科技文化交流的典范。

同时,据该书梳理,我国也积极吸收优秀外来科学文化,多次引入天文学知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指出:“历算学在中国发达甚古,然每每受外来的影响而得进步。第一次为唐代之婆罗门法,第二次为元代之回回法,第三次则明清之交耶稣会士所传之西洋法。”耶稣会士负责清朝钦天监近两百年(始于汤若望任监正),是人类文明交流佳话。《明史》称赞西洋历法,“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尤其肯定了其带来的精密天文仪器和新的宇宙观念,体现中华民族谦逊好学的精神。近代以来,以中国天文学会创会会长高鲁等为代表的留学归国人员,大力引进西方现代天文学,使传统的天文学成为现代科学分支学科,为我国天文学发展作出历史贡献。天文学交流是推动文明互鉴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天文学自成一格、独具特色,正如作者所说,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确的方法、深邃的思想、无穷的想象力,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蕴含着可汲取的养分。同时需注意,现代天文学与古代属不同类型。《崇祯历书》颁行后,欧洲几何天文学方法取代了中国代数方法,平面几何学和三角学取代了内插法和函数计算,黄道坐标系和周天360度制取代了赤道坐标系和周天365.25度制。作者指出,“中国官方天文学在理论和技术层面被纳入西方轨道,对此后发展产生广泛持久影响”。这一转型虽深刻,但中国传统天文的观测遗产和部分思想资源,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仍具参考价值。

书末,作者并未止步于近现代,也书写了中国天眼(FAST)探秘深空、“嫦娥”登月工程揽月取壤等我国天文实践所取得的新成果,展现了古老天文大国在现代宇宙探索中的崭新姿态。当然,若能给予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天文学更多篇幅则更佳。例如,“天眼之父”南仁东廿二载选址、攻坚克难的故事可更丰富,充分彰显其坚毅精神。又如,从“嫦娥一号”叩访月球传回首幅全月影像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嫦娥”系列工程所蕴含的科技创新和逐梦精神,值得用更细致的笔触讲述。

该书自首版后不断再版,表明这类兼具科学精神与丰厚文史知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著作广受欢迎。期待更多类似著作面世,继续点亮公众探索星空、理解文明的火炬。

(作者:肖伟光,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图片均选自《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问答

为何古人几千年间登不上月球,现代200年科技就可登上月球?

从我国隋唐时期孙思邈发明了火药,到西方国家把火药用在炮弹上,这一过层用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时间,在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为什么人类就不能把火药用来造支弹和炮弹...

中国五千年封建历史,为什么就近一两百年科学发展突飞猛进?

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绝不仅出现在最近一两百年。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次突飞猛进。为什么这么说呢?思想和诗歌最能从侧面表现一个时代的进步程度。思想的进步...

人类已经存在几十万年了,那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科技元素都是最近100/200年产生?

呵呵了。几万年前的高科技,几乎天天用,你知道吗?比如火、种植、制造工具、语言、武器、娱乐?几千年的高科技也在用,比如文字、草药、印刷、纸、锅、分工、学...

关于科学的作文100字、200字_作业帮

伊萨克·牛顿爵士(SirIsaacNewton,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格里历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

人类文明在二百年后会科学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我们总是高估科技在十二十年间的发展,却又低估未来百多年的突飞猛进。未来两百年是怎样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但是,未来两百年间我们现有的很多技术都将实现突...

科学小故事,200字_作业帮

一次,为了给国王建造宫殿,他带领他的徒弟们去砍伐大树.几天过去了,徒弟们都累得腰酸胳膊疼,可砍倒的树却没有几棵.鲁班很着急,他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快要摔倒的时...

200万用科学计数法怎么表示?

200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2乘以10的6次方。科学计数法定义:把一个大于0的数表示成a×10ⁿ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叫做科学记数法。155万=155,0000...

为什么光要跑200亿年的距离而科学家却可以算的这么精准?他...

进一步更计算出宇宙的年龄。”而哈勃常数也可以称为宇宙膨胀系数。最近,哈勃望远镜的研究人员,透过遥远的星系里的造父变星来决定星系的距离,并且统计出哈勃常...

科幻画创意说明宇宙.未来-懂得

宇宙是我们母亲我们的科技已经远远超过现在我们人类做上了飞船进入我们那个似熟私生的宇宙——母亲!宇宙养育了我们在茫茫宇宙中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

...最成功的还是1519年___带领的二百多名探险队员,从___出发...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最成功的还是1519年___带领的二百多名探险队员,从___出发一直向___航行.越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于1522年又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